1、问:我们的好氧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,目的是将氨氮从30降*10以下,实际现在加显色剂后和空白差不多。加碳酸钠调节碱度,从后面沉淀池回流污泥,由于回流不好控制,所以有时是泥有时是水。
以前发现没污泥回流时整个好氧池的pH值就随水流方向急剧下降,但有污泥回流时就不会了,能**出水pH值在6.5-7之间。但近几天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偏低,前端仅6.9,出水5.8左右(进水所有指标和碳酸钠量均未改变,氨氮浓度依然测不出),即使相对以前改善污泥回流状态也是这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另外我们好氧池后面的沉淀池是竖流沉淀池(148m3,水量30m3/h),下面有四个小泥斗,在现有状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善好氧池回流污泥状态?
答:接触氧化法沉淀池的污泥(脱落的生物膜)一般是不回流的,所以要先确认填料上的生物膜是否正常?如果生物太厚就是加大气量冲刷,否则会严重影响处理**。
pH的下降这么多有些反常,理论上解释不通,因为进水氨氮不算高,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也不*于下降一个多pH单位,**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,在缺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,回流*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*,当然只是推测。所以建议确认填料上生物膜的生长情况,沉淀污泥暂不要回流,观察一段时间再说。
2、问:我们的系统以前是不回流的,当然因为设计时氨氮根本不需要考虑,以前没认真对待过这个好氧池,监测时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程下降趋势(按水流方向6.3——5.5——5.3——5.1);同时因氨氮进水浓度增高处理不了,请人来看时有两个建议:一是提高碱度,二是污泥回流。
当时只采用了**个建议,加碳酸钠之后氨氮确实**去除了,但pH值依然下降幅度比较大,而且很不好控制,后来在进行污泥回流,发现对pH值的稳定有较好的**,现在就一直回流了。对好氧池系统总感觉很不放心,一来通过好氧过程仅仅是将氮从氨氮形态转化成了硝态氮,并没有将其从水中除去,对环境的危害也没有降低;二来我经常怀疑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。请帮助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。
答:纸上谈兵不一定说得准,只能供参考。如果回流后生化池的pH能稳定,也只有一个解释,就是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,回流液含OH-,进入好氧池后能中和部分H+。当然只是推测,但不管如何,说明系统去除氨氮的**是不错的。
如果要反硝化,不知反应时间是否够,可试试,在好氧池的中间某时段,设置缺氧区(停留时间约半小时*一小时,少量曝气,DO在0.5以下),这样可去除一部分硝氮,并稳定pH。还要注意:好氧池后半段DO高些,*少在3mg/L以上。
补充说明:我前一贴分析中说好氧池的pH下降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,在厌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,回流*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*;在后一贴中又说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,回流液含OH-,进入好氧池后能中和部分H+,能稳定好氧池的pH。这二贴似乎矛盾,但这是对二种可能性分析,前者是假如污泥已厌气发酵成酸化反应了,后者是可能缺氧而发生反硝化。现在看来是后者的可能性较大。
生化部分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,是设备处理**好坏的关键。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相比其它生化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:
(1)占地面积较少;
(2)投资较省;
(3)运行费用较低;
(4)对水质的适应性强,耐冲击负荷性能好,出水水质稳定;
(5)不会产生污泥膨胀;
(6)池中采用新型弹性立体填料,比表面积大,微生物易挂膜,脱膜;
(7)在同样有机物负荷条件下,对有机物去除率高,能提高空气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;
(8)处理**好;
(9)填料体积负荷较低,微生物处于自身氧化阶断,产泥量少,仅需三个月(90天)以上排一次泥(用粪车抽吸或脱水成泥饼外运),可大大节省污泥处理投资。
工作原理:膜技术的核心在于膜的应用,也就是通过具有选择性分离的功能薄膜材料,以其为核心进行的装置的集成与应用。相应地,膜技术的工作原理也取决于膜的性质。不同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,膜技术是通过液体里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(http://www.maoyihang.com/invest/l_173/)性质的差异进行选择性分离。*先,由于物理性质的差异,主要区别于体积大小、形状质量等,进行初步简单的分离。其次,根据物质内部化学性质差异,主要区别于与颗粒或膜的反应、接触膜的流速等,进行深入复杂的分离过滤。